【论文摘要】如今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亦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平台,而这就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地:网络公民教育。该文从网络公民的概念入手,运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网络公民这一群体的特征:对互联网强烈的依赖性、是网络世界的引领者、网络公民身份的缺失;然后,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开展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构建了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内容:公民文化教育、网络技能培养,网络道德养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路径:加强公民知识教育,积极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建好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全方位、协同合作的网络公民教育机制,试图为高校网络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意义;内容;途径
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也成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和自身公民身份彰显的场所,这就为我们的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域:网络公民教育。网络公民教育突破了传统公民教育的局限,有利于公民实践的全面开展。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与非在场性,网络社会中的互动和交往缺少现实的约束,容易导致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的丧失,造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因此,加强网络公民教育,利用网络来推动本国的公民教育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大学生们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群体,在网络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公民精神和公共理性等公民素养直接影响着自身的网络行为,同时对其它网络群体也有一定的暗示和引领作用。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公民素养,做好大学生的网络思想引领,着力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公民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网络公民
所谓网络公民,就是现实社会中的公民在网络社会中呈现出独立、自主、参与、进取等特征的角色延伸和存在状态[1]。网络公民是网络社会和公民社会并存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它是公民个体网络参与社会事务的形式体现,是国家需要重视和引导的重要群体。网络公民不同于"网民""人民"或是"公民"这些概念。关于"网民",中国互
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把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以上的中国居民定义为网民。而市场咨询公司comScore则是把15岁以下使用家庭或者工作计算机访问过互联网的用户定义为网民。网民在大众媒体的用法较无明确的定义,概括来讲,通指使用网络的特定民众[2]。网民一旦独立参与到网络社会的公共生活当中,履行公民的身份与职责后便成为网络公民。
"人民"则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通常是住在同一国家或地区、享有一定权利的人的集合构成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公民"是一个复杂而古老的概念,是与"臣民"相对等的,是人在公民社会中获得的一种身份,公民身份是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制度化关系的反映,它是个体性和公共性、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网络公民是公民在网络社会里的一种实现形式,相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它具有虚拟性、网缘性、开放性等显著特征。
(2)大学生网络公民
大学生网络公民是当代网络公民中一支生力军,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对于社会上的一般公民,当代的大学生网络公民这一群体具有自己的特征。
1.对互联网强烈的依赖性
随着网络在社会上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在学生群体当中,在校大学生人群中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均每周上网达11.8小时[4]。由此可见,网络已经融入当代大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学习交流、网络购物,同时,视频、音乐、游戏等娱乐活动也充实着他们的业余生活,所谓"无网不在""无网不活"正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2.是网络世界的引领者 |